【開卷有得】領導者的心智模型 

【開卷有得】領導者的心智模型  (The Mind of the Leader:How to Lead Yourself, Your People, and Your Organization for Extraordinary Results)

By Rasmus Hougaard and Jacqueline Carter

現代企業總是強調”我們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企業”、”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”, 但根據Gallup公司在2016年一項員工敬業度調查報告發現, 82%的員工認為領導者對於員工沒有起到激勵作用, 且只有13%的員工對工作有參與感、24%的員工對工作卻乏投入感。為何領導者的期望總是與員工有落差? 當我們身為一個人的個體時, 必須擁有幸福感、人際交往、為社會積極貢獻願望等基本需求, 而我們身為員工在企業內耗費了一天1/3的時間時, 企業到底要如何讓員工真正從心裏感到幸福感, 促成員工積極的參與與投入, 進而提升企業生產力?

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曾提到「除非你先做好自我管理, 否則你無法管理其他人」。領導者是時候應該先學會認識自己, 也就是領導者知曉自己的思維方式後, 才可能有效地領導自己; 通過有效地領導自己, 才能有效地領導員工; 而通過有效地領導員工, 才能更有效地領導企業。因此, 本書提出了3項心理特質構成現今領導力的基礎—及正念(mindfulness)、無私(selflessness)和仁慈(compassion), 統稱為MSC領導力系統。此外, MSC領導力強調必須先從領導者內在改變, 然後向外投射至員工及企業, 如下圖所示, 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先覺知自己, 然後推廣到員工的覺知, 最後塑造為企業文化。

MSC領導力系統的內容為何? 作者發現有3個心理特質對提高員工參與度、幸福感和生產力至關重要–正念、無私和仁慈:

正念包含兩個關鍵特質:專注覺知。專注是指能放鬆地長時間專注於手上事務的能力; 覺知則指能明智地選擇把注意力放在哪裡的能力, 所以專注與覺知形成互補, 專注使覺知能力更穩定, 而覺知又能使注意力回到正在處理的事務上, 以下圖的正念矩陣表可知, 這幾年強調的心流機制, 作者認為只是做到專注, 但尚未做到心中有雜念時的隨時覺察, 只有同時做到專注與覺知時, 才是”正念”的形成。

而神經科學研究, 正念使我們的認知控制向腦前額皮質區移動, 前額皮質是思惟、語言和行動的控制中心, 增加其活動, 就可以增強我們的執行功能, 而當我們個人有良好的執行功能時, 才能更好的領導自己與員工朝共同目標邁進。

<Good to Great>一書作者Jim Collins提到, 當領導者具有謙遜、控制自負時, 總是把企業目標放在自己目標之前, 並且擺脫自我膨脹、自視甚高的心理狀態, 這就是一種無私。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時時想到, 即使自己在優秀, 也不過是企業員工中的一份子, 企業的成功包含外部的市場趨勢、內部全體員工的通力合作所造就而成, 因而即可喚醒領導者無私之心。 但作者也提到, 無私應與自信相結合(無私矩陣圖), 一個無私的領導者卻缺乏信心, 則顯得軟弱; 而過度自信的領導者, 卻充滿自私心態, 只是一種自我的表現。

仁慈是一種對他人抱持正向動機的特質, 想要為他人的幸褔服務的意圖和幫助他人緩解困難的願望, 是一種從他人角度了解他人的能力。但仁慈與同理心並不相同, 仁慈使人變得理性、宏觀、為他人做出更好的決定, 但同理心只是關注於一個個體或某件特定事情上。一個具仁慈的領導者, 會給予員工嚴厲但適當的反饋, 也就是即使反饋對於個人有負面影響時, 領導者也必須做出對企業有益的決定, 但仁慈要改變的是領導者的行為方式, 不是改變最終的行為。因此, 一個有智慧的仁慈, 才是真正的仁慈。Fred Kofman提到「沒有仁慈的智慧是冷酷的, 沒有智慧的仁慈是愚昧的」, 將仁慈與智慧結合, 才能在艱難的狀況下, 讓領導者可以綜覽全局(仁慈矩陣圖)。

透過上述MSC領導力系統, 領導者可以找回一個”人”的本質, 「正念讓你臨在,使你專注於能真正激勵員工的東西;無私幫助你排除障礙,為員工提供成長的空間和支援;而仁慈使你與員工在真正的人性層面建立連接,讓員工相信你關心他們的最大利益」, 簡而之, MSC領導力系統是一個先認識領導者自己心智, 建立正確的心智後, 才能以正確心態對待員工, 乃至於建立一個具有正念-無私-仁慈的企業文化氛圍。

<後記> (此僅為個人心得, 不涉及每個人的宗教信仰)

做閱讀此書時, 我的頭腦一直想到佛陀所教導的「一切唯心造」、「破除虛妄 開顯真實」、「寂靜涅槃」、「菩提心」等這些教誨。佛陀告訴我們要有正念, 破除外相虛幻, 隨時關注自己散亂的心, 並回歸到一念心性, 在追求心中寂靜的智慧時, 也要同時培養關懷眾生的慈悲心、菩提心。這些過程, 不也是本書提到, 先專注自己的正念, 擺脫自我膨脹、自視甚高的心理狀態, 回歸到自己心裏最原始的初衷(一念心性), 並以仁慈對待自己的員工(慈悲心、菩提心), 只不過佛陀是在追求出世的成佛之道, 作者是透過心智的重塑, 來探討領導者目前面臨的困境, 或許目標不同, 但在閱讀時, 總是不時透過此書的內容, 尋求佛陀的教誨, 只能說, 做為一個人的根本, 殊途同歸!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