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看每股盈餘(Earnings Per Share, EPS)?

前言

每股盈餘(EPS)是投資人最常使用的指標之一,指企業普通股每一股在特定期間所賺得之盈餘或承擔之損失,因此EPS常被用來檢視企業在特定段期間之經營成果及評估股票投資之風險。但財務報表上的每股盈餘到底如何定義?為什麼財務報表上每股盈餘有分為「基本每股盈餘」和「稀釋每股盈餘」?該如何運用每股盈餘資訊?本篇文章將簡介每股盈餘的意義。

 

財務報表上之每股盈餘揭露

以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5及104年度合併報表為例,與EPS相關之揭露包含:

1. 合併綜合損益表

Doc1 (6)

2. 合併財務報表附註六(二十九)

doc1-7.jpg

此附註揭露是說明EPS之計算方式,包含屬於基本及稀釋EPS之本期淨利及股數計算。

 

每股盈餘內涵

基本每股盈餘

Doc1 (8)

 ▲ 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之損益

1. EPS係表達公司最後風險承擔者可獲得之報酬,因此僅包含屬於普通股之損益,如有屬於特別股之累積股利金額,應先予以扣減。

2. EPS僅表達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之報酬,因此當母公司轉投資持有非100%之子公司時,集團合併報表之損益包含屬於母公司及非控制權益之損益,計算EPS時僅能包含屬於母公司部份。

以聯發科合併報表為例,105年度合併本期淨利為24,030百萬元,包含屬於母公司淨利23,700百萬元及非控制股權329百萬元,計算EPS時僅能考慮歸屬於母公司部份,即淨利23,700百萬元。

Doc1

▲ 當期流通在外加權平均普通股股數

1. 與歸屬於普通股損益相同概念,股數只計算普通股部分。因此非屬流通在外股數,如公司法第179條規定公司依法持有自己之股份(即所謂庫藏股)、子公司持有母公司之股份等情形,其股份無表決權,且並未流通在外,故計算普通股股數時,不應計入。

2. 計算EPS期間公司之股數有變動時,應以時間為加權因子,計算流通在外加權平均股數;因此假設某公司在7/1新發行1000股普通股,在計算加權平均流通在外股數時,該1000股僅流通6個月,故加權後流通在外股數為500股。

以聯發科合併報表為例,考慮期間流通加權平均股數及庫藏股股數後,105年度流通在外加權平均普通股股數為1,563百萬股。

稀釋每股盈餘

doc1-11.jpg

具有稀釋作用之潛在普通股

稀釋EPS主要係表達,假設未來可能轉換為普通股之金融商品,在資產負債表日假設全數轉換後,對於現有投資人之影響程度,因此稀釋EPS是一個擬制性的參考資料。

以聯發科為例,公司已發行員工酬勞計畫,未來員工將有權利取得普通股,因此計算出潛在可能影響股數增加3,048千股及EPS由基本EPS15.16稀釋為15.13。

 

每股盈餘運用

▲ 每股盈餘是公司獲利能力指標

EPS即是衡量企業普通股每一股在特定期間所賺得的盈餘或承擔之損失,即是衡量公司之獲利能力指標。以聯發科近期每一季EPS趨勢走勢為例:

具有稀釋作用之潛在普通股 (1)

聯發科近期單季EPS波動不小,也有顯著下降趨勢,表示聯發科近期營運獲利能力受到不少挑戰。

不過,盈餘數字會因為會計處理方式選擇、採用權責基礎制等原因,而較容易受到管理當局操控影響,因此搭配與現金相關之財務指標,可以更清楚顯示企業營運與獲利之結果。現金相關財務指標,可參考文章「現金為王」~由現金流量表看企業營運資金之管理 Part 2。

▲ 本益比是投資風險評估指標

e585b7e69c89e7a880e9878be4bd9ce794a8e4b98be6bd9be59ca8e699aee9809ae882a1-2.jpg

 

 

每股市價與每股盈餘比率稱為價格盈餘比,或本益比(P/E ratio),是投資人評估股票投資風險的重要指標。簡單來說,即是當企業賺得一塊錢時,投資人願意用多少價格購買,因此當本益比過高時,可能代表此企業股價處於高點,投資人需要注意該股票價格之合理性。

另外本益比倒數(每股盈餘/每股市價)則常被用於評估投資報酬率,即假設企業將當期全部盈餘分配為股利時,投資該企業股票所獲得之報酬率。

以聯發科本益比趨勢圖為例:

具有稀釋作用之潛在普通股 (3)

隨著EPS趨勢往下,聯發科之獲利能力受到投資人質疑,並同時參考同期間毛利率、稅後純益率趨勢,更可明確看出聯發科近期獲利能力有較大壓力,因而投資人願意支付之本益比也隨之下修。

具有稀釋作用之潛在普通股 (4)

結論

每股盈餘是常用的財務分析指標之一,衡量企業在特定期間內普通股股東所賺得的盈餘或承擔之損失,若再搭配每股市價資訊,則可做為投資風險之衡量。不過,盈餘也是最容易被企業操縱的數字之一,包含營收、費用認列時點與金額,常會因為會計政策之選擇、會計應計基礎使用等因素,而產生差異。因此,執行財務報表分析,不能僅是著重單一比率,不僅需要綜合獲利能力、償債能力、現金流量、資產使用等各項財務指標,更應該配合產業趨勢、企業發展策略等,才能一窺企業經營之全貌。

發表留言